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化

时光穿梭 慢行文化 | 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读书漫谈

  (中原科技网  王四典)夏至已至,温暖透彻心扉,“福苑”书房也一派生机盎然,迎来了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作者史金腾先生作品研讨会,在这样一个时间,空间节点,我们开启了文化 历史 艺术 文学交流的一场漫谈会。

 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、学者有:著名文化学者、郑州市文物局首任局长、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阎铁成,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副院长兼华夏诗社社长徐建勋,市政协文化与文史委员会原主任李洪太,河南人民出版社原综合编辑室主任、编审王金楚,省文联《河南戏曲》原副主编、《故事家》原主编王复兴,郑州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副局长李正品,郑州大学教授程绍珍,市社科联《中州纵横》原副社长、副主编丁建伟,管城区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康玉庆,二七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郭法章,河南火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慧,郑州市老艺术家协会原《商都艺苑》编辑贾延原《河南新闻出版报》编辑部主任苏小蒙及管城区老干局九九读书会成员30余人。

  当大家走进这间与郑州城隍庙相邻的管城公共文化空间——“福苑”书房,都被这里的环境和文化气息所感染,这里是以“福”文化元素为主题,融合商都特色文化资源的博物、读书、闲居、雅集、文创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阅读人文空间,在这里我们一起谈商都的文化,老郑州的历史,流淌进时光的故事,环抱在这座3600年古城的城垣腹抱之中,真正感受着城址未移,人脉不息,一起见证着这座城市传承创新的千年历程。

  一、初识酷酷的“斜杠爷爷”(医生/作家)

  作者史金腾先生是个土生土长的郑州人,在东大街长大。郑州一高(现一中)毕业后,外出求学离开了家。和老伴一直在外省工作,年过半百时才调回了家乡郑州。从事外科临床工作,出自对家乡的爱和眷恋,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、郑州解放71周年之际,其重拾少年时的文学爱好,欣然命笔,撰写了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一书。由中州古藉出版社出版,并于2023年11月再版发行。

  86岁老医生在走进福苑书房就被这里浓浓的书香之气所感染,对这样的城市文化空间赞不绝口,他不禁感言这里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,在书房张老师的邀请下,我们定下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“新书作品的研讨会”,也让我们认识了这位酷酷的“斜杠爷爷”(医生/作家),并在与史老的相处交谈中饱受熏陶,鼓舞我们踔厉奋发,不断深耕,持续精进,走向未来。

  从史老的讲诉我们了解到,他开始创作是近十年的事,是从撰写医学科普开始的。2013年,为老年大学讲课时写了《慢性病自我保健新理念》一书,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,做为老年大学的辅助学习材料,提高了对创作的兴趣。

  同济医学院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时,又用了半年时间,撰写了《回首一一献给从医50年》一书,一并送给母校和同学们,深受大家欢迎。后来在此基础上,又撰写《医途随笔》《家之情愫》《生值健康全书》等。

  作为献给郑州解放70周年和祖国70华诞的礼物,撰写的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一书,将其经历过的、看到的、听到的郑州故事,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散文的形式,写成了30万字,讲述了200多个郑州故事,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带着对故乡郑州那份浓浓的感情和热爱,抚今追昔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郑州的蜕变,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一书,既有历史性,又使人读着有趣。

  二、记忆中的老郑州创作与思考

  郑州历史悠久,史料充足,书中提到郑州历史上的辉煌:如商代始都、通济渠中国大运河、邙山大铁桥、火车站、开商埠、省会迁郑、建设纺织城……

  此时我想,现代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,出行有车,打开手机可与地球另一边的亲人面对面说话:扭动一下开关、洗衣、做饭、取暖、纳凉即可轻松搞定,一定很想知道旧时郑州没有自来水、天然气、电视机、公交车、电灯、电话、电脑、手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。

  我已是年逾八秩的耄耋老人,应该将郑州的市井生活、陈年旧事,扶今追昔,讲给大家听,使大家了解过往,更爱今天。

  旧时郑州没有自来水,人们靠井水生活,天天离不开井绳、水桶、扁担和水缸。那时郑州的井水分甜水井和苦水井,郑州甜水井少,甜水金贵,常用专用坛子、罐子、水缸儲水。甜水井台上的石板,被井绳磨成一道道深槽。家里无劳力和富裕人家靠买水过日子,因此,派生出担水卖水和推车卖水的行当。

  旧时郑州人常用密县(现新密)煤做燃料,密县煤易燃无烟,很受市民欢迎。许多乡下人起早打黄昏,用布袋装上煤,赶看毛驴进城卖煤。带得干粮本来就不多,卖煤人心疼驴,还得省点给驴吃。卖煤人总是满身满脸煤灰,牙齿显得更白。

  郑州火车站一带,有几家理髪店,那都是达官小姐们去的场所,郑州百姓一般都在街上找剃头匠理髪、剃头。剃头挑一头有个小煤火,供烧水洗头,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的俚语就出自这里。

  过去城市叫“城池”,“城”指城墙,“池”指护城河。护城河和城内的积水坑,据说是建城墙挖土形成的,有儲雨水的作用。在我的记忆中,仅靠这些水坑和南护城河(东护城河早已消失),郑州老城区从未发生过内涝,这可能是这些水坑起的作用。北大街以东的塔塆一带,地势低水坑多,夏季坑坑相连,是郑州最大的积水坑。这些积水坑还有其他作用,下雨时流入积水坑,解决了城市防涝的大问题。积水坑周围的大片空地,叫做硝滩,这里盐碱地、不长庄稼,

  过去生产硝的方法是在富含硝的土地上,先用铁耙将地上的土耙虚,然后再用小石碾把土轧平。半个月后地面就泛出一层白霜,将有白霜的土收集起来,填到池中,至九成满时,用井水浇灌倒进池子里,水从下面慢慢渗流进缸里,淋下的硝水,好似浓茶一样。

  硝水倒进锅里,用大火煎熬,等锅里的水熬得差不多时,经过处理,将硝和盐就分离出来。一口锅一次大约出硝五六斤,出盐十三四斤左右。硝十做火药的原料,

  东大街塔湾一带硝地多,干这行的人也多。后来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,这些积水坑被填平了,硝滩成了郑州的一个地名,没有人见过和听说过那古老的熬硝生产的过去了。

  清真寺前的水坑叫莲藕坑,清真寺北的水坑又大又深,是孩子们夏天游泳的地方。水中有个小岛,传说是“古浮波亭”旧址。这里水清且有碱性,是市民们洗大件衣被的好去处。锤布石上锤锤,水中摆摆,再脏的衣物,不用肥皂就能洗干净。遇上好天气,铺在草地上晾晒个半干,回家就轻松多啦!

  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坑,后来在郑州市地下排水设施完善后,失去了作用,早被填平修路建楼啦!

  三、历史生生不息,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给予美好情感

  在史金腾先生的动情的诉说中,我们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,回到了过去那个物资缺乏却有着温情的年代,一起回顾了历史,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巨变,老郑州的过去历史除了带给我们回忆,也告诉我们年轻一代,郑州有着3600年文明史的古都,历史悠久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又是全国的交通枢纽,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。

  史金腾先生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新书研讨会,为我们打开了对郑州这座城市全新多维的认识,一位老郑州的耄耋老人,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,让我们看到郑州厚重历史及文化底蕴,流淌在淳朴的民风里,宽厚包容的传统里,一件件小小的日常事务中都折射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。我们看时代的发展,看历史的发展,它更是见证了历史中承载的人的发展,精神的传递。

  此次会议有幸与“九九”有我读书会一起共创,与老干部同志们齐聚一堂畅诉郑州历史地理民风社会人文,有史事有故事有感言有即兴创作,向各位宝藏级老师们学习了很多,听到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,看到了老干部对这座城市的深爱,充分发挥了自身经验优势,积极献言献策,为城市发展建设不遗余力发光发热,高质量的贡献智慧和力量,为我们未来指引了前进的方向。

  郑州的历史即是管城的历史,讲好我们城市的故事就看管城的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各方面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,通过研讨鼓舞大家创作更多的文学作品《你好,管城》不断讲好管城故事,传播商都声音,塑造商都形象,助推文化自信,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管城实际贡献力量。

  你爱郑州这座城市,这座城市就会热情的回馈你呵护你哺育你,我们一起将郑州3600年历史文化继续携手传承下去,将人文精神一代代相传照耀下去。我们以华夏天地之中为圆心,书写无比灿烂的文明篇章,以提升我们城市自信,贡献更多的力量。

  此次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漫谈活动非常圆满非常成功,收获是难以言表的,我们将携手共创更多精彩读书、展览、研讨、交流、文化联谊等活动,感谢为本次活动默默付出者,谨以此致以衷心感谢,期待我们下次再见!

  记《记忆中的老郑州》史金腾先生作品研讨会
 

编辑:王四典